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政务>科技信息>详细内容

嘉定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自循环”系统

作者: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7-01-13 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科研院所集聚,是嘉定成为市郊唯一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比较优势之一。嘉定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从建设伊始就聚焦这个优势,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搭建院地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等一系列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着力构建嘉定科技成果转化的“自循环”系统。



举措一:

机制体制方面,初步形成院地合作的良好格局

自2009年以来,嘉定区每年都会召开由区四套班子领导与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参加的嘉定•高校科研院所座谈会,共谋发展。


2016年7月份,为进一步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嘉定区从顶层体制机制设计开始,在嘉定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院地联动创新机制深化院地合作,由区委书记马春雷和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作为总召集人,协调和推进了多项兼具引领意义与市场价值的重大创新工程建设,促进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使高层领导之间交流互动变得更加紧密。


同时,联席会议下设联络员,将相关委办局、街镇的主要领导全部纳入其中,形成了“组合拳”,使得每个科研院所的重大项目都有对接,每一个科研院所都有政府不同的条线进行对接,不但是科委在统筹协调,区相关委办和街镇也都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形成了从上到下、自下而上的联动框架。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努力成为协调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纽带,重点聚焦“四大新兴产业”,鼓励、引导、支持科研院所发挥自身的特长,针对企业需求来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着力打通“关键一公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区域资源效益最大化。


比如,面对嘉定完善的汽车产业基础优势,光机所有意将激光焊接先进技术成果应用至汽车产业领域,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们与工业区积极组织相关领域企业开展汽车产业专题论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光机所已经与蔚来汽车达成了战略合作。


举措二:

政策引导方面,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

嘉定区始终重视强化产学研用无缝对接,提供精准化的政策支持,围绕打通“最先一公里”,促进各方要素的协同,共筑创新生态圈。出台了《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四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若干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发展,以委托研发、联合攻关等形式紧密开展产学研合作;出台了《关于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团队)服务嘉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区域内的企业与驻区高校院所联合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攻关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施等拿出来向本区企业开放,提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测试、中试和设施共享等服务。


目前,驻区高校、科研院所106个研发平台已经向社会开放69个,包括上海汽车工程研究院、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国家机动车检验检测中心等大型研发平台,超过200台设备向社会开放。出台《嘉定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鼓励搭建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科技服务平台,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举措三:

项目推进方面,聚焦产业转型激活创新活力

科研“国家队”落户带来了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提升。随之带来产业化基地和创新企业群。为此,我们围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自循环”,通过探索深化院地和合作、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举办科博会等搭建平台,多管齐下为科研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5年以来,国内首条8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首台国产化质子治疗装置、光机所光学元件生产基地、硅酸盐所中试基地二期、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开工建设,成为嘉定科技实力的新名片。科研院所“只发光不发热”的局面有了明显转变,“产城融合”紧密度不断提升,实现了既发光又发热。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底,科研院所在嘉定落地的科技型企业已达到170余家,实现年产值超过30亿元。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科研院所在嘉定落地的科技型企业已达到200余家。在2016年召开的座谈会上,区政府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微系统所、上海光机所、上海硅酸盐所、中国电科32所等核心功能区的8家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涉及十五项重点项目建设,包括共建上海先进激光应用科创中心、打造自主可控军民融合软件信息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园、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等,进一步深入推进院地战略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让科研“国家队”充分发挥创新活力,引领区域内创新型经济的形成。


比如,上海光机所打造上海先进激光应用科创中心,工业区已帮助落实了20亩土地,目前正在原有厂房的基础上加紧施工进入装修阶段,相关科研设备正在采购中,装修完成后就可以入驻。在企业培育方面,已注册两家公司,已确定高端激光装备(光刻机、光纤激光)、激光先进制造、激光雷达、激光医疗设备(激光气溶胶监测系统、免疫分析仪、激光质子刀)、超精密大光栅5大入驻项目。力求打造上海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激光应用研发基地与示范中心、成果孵化及产业化基地、产业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孵化及产业化。力争两年内培育孵化高科技企业5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亿元,形成年服务20家以上企业的能力,并将仪器设备和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将对全社会实行开放。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院地战略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2015年8月14日,嘉定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中科院上海分院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牌子落地嘉定区; 2016年7月12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签订《推进嘉定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发起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工作,建设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截至10月底,产业基地引进逾百家企业落地,注册资金近8亿,十余个项目入住园区,并建成超精密制造创新平台、机器人标准化与信息服务平台、太阳电池标准测试与校准公共服务平台、红外光电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成硅酸盐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落地,并在我区注册了光和新能源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和德垚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持续开展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物所核创院技术工程化中心入驻嘉定产业基地,技物所先进节能镀膜玻璃技术工程中心和东海站超声技术工程中心正在嘉定产业基地筹建。产业基地创立“科嘉梦工场”创客空间,开设以中科院研究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技术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首期学员30名,学员创业项目10余个,其中有2-3个项目未来将落地产业基地,为嘉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储备优势资源。开设以中科院上海分院各院所、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部门和团队人员、区内各街镇科技工作人员为主要学员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流研讨班,对《创新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等多个课题进行讲座,旨在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加强科创与经济的融合,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遇到的难题。


举措四:

精准服务方面,围绕人才发展提供人性化服务

人才是打造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关键。据不完全统计,区内11家科研院所,中高级科研人才超过2万人。对比其他区县,我区在人才政策方面属于比较好、比较完备的,比如,人才普遍关注的住房问题上我们有“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嘉定精英人才服务卡”,这也正是吸引科研院所回归的原因之一。但随着一些原本在市区的科研院所将所本部搬迁至嘉定,或在嘉定设立主要研发基地,比如今年,华东计算所整体回迁、声学所东海站整建制搬迁,近1500名科研人员“落地”嘉定,中科院的科嘉人才苑1080套房子也在今年投入使用,这些科技人才在生活方面的需求有了集中式爆发。


首先,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对优质的小学、中学的需求,特别突出,为此,在2016年1月份的高校院所座谈会上,我区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共同打造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学校(小学和中学),打造嘉定区现代化、高质量的特色品牌学校。此项工作区教育局在牵头推进,计划2017年中学部招生,2018年小学部招生。


另外,改善交通出行也是人才迫切的诉求。去年,我们联合区交通部门做了大量的调研和研讨工作,我们发现常规的公共交通无法满足人才需求,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走出一条新路。结合张江重点项目和张江嘉定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建立“互联网+交通”的交通网络体系,推行科研院所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项目和新能源大巴定制班车项目,以创新模式综合改善交通出行。目前,分时租赁项目已覆盖10家科研院所,同时,考虑到有些院所在市区还有研究机构,我们将分时租赁拓展至应物所位于浦东的上海光源、微系统所、硅酸盐所位于长宁的所部等,方便了科研人员在不同所区的交通。定制班车已开通安亭线、工业区北区专线和徐行专线三条线路,实现了定制班车与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解决了中国电科32所、核八所、应物所、东海站、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化基地等单位的交通出行难题,为科研人员营造宜业宜居的工作、生活环境。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