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十九大】嘉定让科技创新成果由“纸”变“钱”
嘉定“科技城”声名远播。近年来,嘉定栽下“梧桐树”,静待“金凤凰”,引入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努力打造自主创新产业化引领区,一批“人无我有”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工程和产业项目陆续建成,使科技创新成果由“纸”变“钱”,有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如何让一束激光迸发出太阳般的能量?关键在一块小小的钕玻璃。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钕玻璃项目实验初期,玻璃炸裂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一时之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推进陷入僵局,如山一般的沉重压力落在项目负责人胡丽丽的身上。经过不知多少次的讨论、争执、推倒和重来,胡丽丽和同事们重新设计了新的隧道窑结构。半年之后,一片完完整整的紫色玻璃缓缓出窑。去年,世界首条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线成功实现了钕玻璃的量产,并有多项技术领先国际水平。目前,胡丽丽团队建成的熔炼线已为神光系列等装置提供千余片大尺寸钕玻璃。
在嘉定,由科研院所研发,并实现就地转化的“高精尖”项目还有许多。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组建了世界级超越摩尔研发团队、工程技术团队和管理运营团队,其8英寸研发中试线完成建设。上海应物所研发的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进入安装阶段,并启动了熔盐储能、高温制氢等项目的中试与产业化……这些世界级的高精尖“黑科技”实现产业化后,将成为嘉定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有力支撑。
9月起,赵旖所在的嘉定电信大楼有了些许变化。“我们的办公环境是全景式玻璃,每到夏季下午,室内温度就高得离谱。有了新技术,现在夏季的室内温度远低于室外。”赵旖口中的新技术,就是上海技物所研发的先进节能镀膜玻璃。其大规模玻璃镀膜研发中心也由虹口区整体迁至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而嘉定电信大楼是其生产中试阶段的示范应用项目。
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嘉定与落户区域内的8家国字号科研院所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打造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目前已有超过百家企业落地,注册资金过8亿元。至2016年底,在嘉定落地的科技型企业达270家,实现年产值超过60亿元。
让一批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项目尽快“着陆”,加快落地、建设、投产,使之尽快产生效益,已成为嘉定行政服务和产业部门的共识。今年,嘉定已与包括“奥的斯机电电梯”在内的40个项目集中签约,单个项目最大投资达20亿元,项目总投资超过122亿元。
几年前,3位年轻人带着自己的发明创造专利回国来到嘉定创业。几年后,在第十八届工博会上,他们创办的“禾赛科技”携其最新产品表现亮眼。“禾赛科技”不仅自主研发了世界上首套用于居民楼室内燃气全自动巡检的无人机载激光甲烷遥测系统,还在国内首发了面向无人驾驶的32线激光雷达,性能指标达到当今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嘉定累计扶持区级产学研合作项目143项,用800万元扶持资金带动了数亿元的研发投入。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组数据颇具含金量:今年上半年,嘉定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5703件、3172件,均位列全市第3;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4.5%,授权量同比增长34.1%。仅去年获区级一、二等奖的4项发明专利通过转化,已生产销售相关产品,实现销售额约3亿元。
未来,在推进产业化方面,嘉定将更加重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有规模、有成长性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未来3年,通过加强申报辅导、实施区镇联动培育等举措,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有望达到700家。还将建立科技成果在嘉定展示、交易、转让和转化的市场化常态化机制,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来源:《嘉定报》 记者 李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