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WA82080002019002 发布机构: 区科委
生效日期: 2019年02月18日 文 号: 嘉科〔2019〕12号
关键词: 主题分类: 各部门文件

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嘉科〔2019〕12号

关于印发《2019年嘉定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2-18 浏览次数: 【字体:

关于印发《2019年嘉定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机关各科室,下属各事业单位:

《2019年嘉定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要点》已经领导班子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9年2月18日

 

 

 

 

 

 

 

 

2019年嘉定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2019年是深入实施新一轮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区科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聚焦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强化“科技嘉定”发展动力,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主动作为,创先争优,推动科技发展新突破,进一步提升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的集中度和显示度,积极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

    一、聚焦创新策源能力增强,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打造创新技术策源地

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溢出效应,不断提升科技前瞻布局和应用示范能力,努力成为上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速增强重大科技工程示范引领效应。聚焦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全力支持科研院所重大领域科技攻关。持续推动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建设。瞄准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稳步推进8英寸MEMS中试研发线、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等项目建设,放大重大创新工程项目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持续支持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上海微技术工研院、上海光机所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在技术转化、中试应用、企业孵化等方面作用。协调推动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创新溢出。持续加大重大技术领域攻坚力度。支持和推动科研院所重大研发创新,聚焦硅光子、拟态安全等市级重大专项建设,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2.加速推动科研院所高校创新溢出。持续推动一批院所成果落地产业化。深化院地合作,组织召开第四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落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深入挖掘一批院所创新成果落地,持续支持院地合作签约项目产业化发展。持续推动院所创新资源开放。充分利用嘉定科技双创券政策,推动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初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模式,逐步实现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服务机构和平台协同创新。

    3.加速增强重点产业创新能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全力打造千亿级的集成电路及物联网产业集群和创新智慧城市公共开放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参与并协同推进“智慧科创小镇”规划建设。聚焦培育形成千亿级医疗健康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编制嘉定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1),积极推动从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开发、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一体化的产业链生态圈构建。打造张江嘉定园创新高地。积极争取重大项目、重大设施落地,推动复杂水声环境声学探测与感知实验基地、小型模块化钍基熔盐堆综合实验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落实大张江产业扶持政策,围绕四大重点发展产业,积极推荐一批重点企业创新项目申报张江专项资金支持,加大重点产业扶持力度。引导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积极争取在科创板上市,促进资金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地 

    积极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开放共享、协同发展为主题,搭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平台,多维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加速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不断“拉长板”“补短板”“创样板”,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科技创新资源共用、科技成果共享。搭建长三角协同创新大舞台。积极对接长三角各城市,加强协作,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联合举办第二届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搭建融合产学研、成果展示、专利交易等一体的“3+365”常态化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服务平台,着力打造长三角片地区协同创新的品牌,进一步放大长三角科交会溢出辐射效应。深入推进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持续推进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嘉定温州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深度推动嘉定科技双创券与温州创新券、苏州(太仓、昆山)创新券的互通互联,扩大创新资源共享范围,助力企业创新成长。支持温州—嘉定科技创新(研发)园等一批科创飞地建设,推动跨区域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联合举办“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论坛”等创新活动,探索打造嘉昆太专家智库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普资源共享三大平台,积极构建长三角创新驱动助力载体。

2.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重要承载区建设联席会议平台,促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纸变钱”创新生态圈。推动科研成果与企业常态化对接。举办形式多样的成果推介、路演、培训、洽谈等活动,搭建技术与市场、资本需求之间的桥梁,推动成果转化。修订产学研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扶持范围,更精准、专业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园区建设。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徐行镇、中科院上海分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单位,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园区建设,构建辐射长三角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

3.加速推进科创服务优化。以精准服务促精美成长,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助力创新提速发展。优化双创服务模式。依托创新创业大厦,设立“双创服务配送站”,提供政府双创服务预审和代办,将政府公共服务触角延伸。依托长三角服贸共同体,通过研发平台嘉定分中心开展“服务开放日”活动,提供产品、技术等方面服务。搭建双创服务平台。依托高校智库,引入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技术转移机构,开辟“创业实践基地”空间,通过开展“一带一路”创新实践大赛、科技未来对对碰等“创创帮”系列活动,为大学生及海外留学生项目的落地提供平台和机会。

    三、聚焦创新生态营造,加速创新主体培育,着力打造创新要素集散地

    以增强嘉定特色的科技服务为总揽,激发创新主体发展活力,以创新科技服务贸易促进技术贸易,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长三角科技服务品牌。

1.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群。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释放企业创造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坚持市区联动和区镇协同,建立“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荐一批”的培育机制,筛选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库培育,储备一批准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小升高”计划,力争年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100家,市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超过220家(次)。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充实科技企业数据库,制定创新企业成长路线图,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构建“科技创业团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卓越创新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链,进一步引导并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2.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群。进一步提升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孵化育成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百万平米创新创业集聚区。聚焦菊园平城路科创大道、南翔智地创业社区,通过研发机构、企业集群、金融服务机构等创新创业要素汇聚,形成“创业-孵化-产业-生活”一站式“创新创业集聚区”,成为创新创业“新名片”。引导众创空间“三化”升级。开展众创空间入库培育,优化培育体系,打造“孵化+转化”平台,完善孵化、服务链条。继续开展市、区级三化众创空间培育工作,争取1-2家众创空间获市“三化”引导培育立项。

3.加快建设科创资源服务群。聚焦企业创新创业需求,进一步汇聚更多的创新资源要素。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打造菊园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加速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集聚一批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创新资源利用率。落实嘉定科技双创券新政,加强政策宣传推广,提升政策的覆盖面。规范和梳理已入库科技资源服务机构,争取纳入更多的创新服务资源,进一步推动资源开放共享。做实双创服务集群。通过开展集群服务进园区、建立科技金融服务站等活动,将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化的服务和理念逐步植入创新生态圈,进一步提高科创服务的效率和能级。

    四、聚焦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各领域信息互通共享,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以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智慧城市架构,推动智慧城市水平全面提升。

1.加快推进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推进社会共治、智能交通、数字农业等三大领域试点应用建设,初步形成智能化城市运营管理体系。全面深化城市神经元网络建设,建成覆盖各类重点区域的物联感知基础网络,实现百万级物联设备终端接入能力,加快物联数据、政府存量数据、社会数据接入。打造“一湖一平台一中心”,形成面向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城市运行算法引擎和人工智能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未来城市实验室,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我区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吸引物联产业聚集,推动物联专网运营模式及业态创新,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2.持续推进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为依托,以《政务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指南》为基础,持续推进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工作,广泛分析区内信息资源现状,梳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规范信息资源交换前置工作。研究制定区内共享交换管理规范,优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化体系、任务目标体系、质量跟踪体系。推进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交换,打造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在城市运营管理、社会公共服务、区域统筹管理、产业经济发展等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研究发布电子政务指数,提升全区各条线电子政务运维运营能力。

3.持续推进智慧城市示范应用建设。充分发挥区智慧城市领导小组牵头作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创新。助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应用建设,发挥智慧城市专项资金撬动作用,推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创新、智慧城市地标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聚焦四大产业集群,引导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载体建设,支持企业、机构、平台、园区开展生产模式创新及应用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模式高度融合。加强智慧城市宣传推广,强化市区联动,对接长三角科交会、上海市智慧城市体验周,策划开展高峰论坛、智慧城市主题宣传,搭建更高层次展示对接平台。

五、聚焦《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落实,扎实推进科普惠民工程,着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以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为主线,不断夯实基础,扎实有力开展科学普及,努力提高全区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1.夯实科普工作基础。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为抓手,加强全区科普工作统筹,强化成员单位的资源整合和联动协同。以基层科协、区科协换届为契机,积极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普事业中来。加强科普队伍特别是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各类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实施2019年度科普资助项目,重点做好项目的管理、监督和验收工作。优化街镇年度科普工作考核体系,强化责任落实。

2.做强科普支撑平台。积极开展市科普示范社区、示范街镇创建,深入推进“一馆一品一课”发展,培育打造品牌科普基地。依托安亭、华亭、菊园等街镇的“我嘉书房”,植入科普元素,搭载科普活动,探索社区书苑建设新途径,实现科普的分众和精准传播。开展百城千校万村行动,推进传统科普渠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中国”信息的精准推送。依托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创建,指导学校开展校园科技节活动,举办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区未来工程师大赛等活动。

    3.做实科学普及活动。围绕公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方案要求,继续举办好“三下乡”、上海科技节、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活动。以创意制作比赛、科普讲解大赛、科普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参与国家、市级各类科普比赛,大力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挖掘科技企业潜力,推进企业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和企业进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鼓励科研院所开展科普创作和科普进企业活动。充分发挥汽车博物馆、智能汽车体验科普基地、汽车工业旅游、机动车检测中心、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等作用,搭建大学、基地与学校科技创新的平台,大力提升广大市民对“嘉定改变汽车、改变未来”理念的认同感。

六、聚焦责任担当,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水平

    突出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定位、抢抓机遇、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切实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使命担当。

1.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强化“四责协同”机制建设,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层层传导责任压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升服务意识,丰富服务手段,做好企业创新发展的“店小二”,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2.打造高素质科技干部队伍。准确把握科技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方向,打造各类业务学习和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科技创新工作的前瞻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领导和推动新时期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能力。持之以恒开展机关文化建设,营造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机关文化,提升干部队伍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干部创新激情,努力建设一支在新时代有激情、勇作为、敢担当的科技干部队伍。